一、品牌内涵
禹,即大禹;风,代表精神;“承籍”意为传承和发扬大禹治水精神。“红”寓意深厚的红色党建底蕴;“澜”,属水,有波澜壮阔之意;“领航”表示引领和导向。学院党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秉持“忠诚、干净、担当,科学、求实、创新”的新时代水利精神,深化“标杆院系”“样板党支部”双创成果引领,以波澜壮阔的气势,深度融合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以高质量党建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二、创建目标
承籍禹风,聚焦主责主业,将红色精神转化为高速度发展新动力,用OBE办学理念引领专业发展,推动本科教学提质增效;加强人才引育力度,实施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红斓领航,巩固红色根脉,以党建引领开拓高质量发展新路径,推进学科晋位升级有成效,促进师生科技创新有提升,助力科学研究有突破,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有发展,高质量落实就业民生工程。
三、特色亮点
学院党委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形成具有特色鲜明的党建品牌:
(一)巩固本科教学中心地位,推进课程组建设,推动“课堂革命”,推进“智慧水利”建设,突出系(教研室)在教学中的核心作用。
(二)探索以科学研究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升的措施,以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长期稳定的科研实习基地建设为重点,形成较为全面和稳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渠道,进一步提升学科的育人能力和科技水平。
(三)优化创新团队建设计划,提高科研项目申报率、获准率,力争取得具有原创性的基础理论成果和影响因子较高的学术论文以及高水平科技专著。
(四)加强应用技术研究,力争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创造可实现产业化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五)以大学生创新实验室为载体,建立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学科团队带动本科生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创业成果与学分转化的教学管理制度。
四、工作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厚植党建沃土,燃动“红色引擎”
学院党委作为“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标杆院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形成具有党建特色的“123456”工作模式,着力促进党建引领与教育教学、学科发展、科学研究、师资建设、学生成长和国家战略需求深度融合,实现促教学水平持续提高、促科研能力持续增强、促学科建设持续完善、促人才队伍持续优化、促育人质量持续攀升,在强化党建联建、提供教育服务、推动科技赋能、深化实践育人等方面积极发力。2024年,学院党委获得自治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寒旱区生态·水安全研究生党支部获批首批“自治区高校研究生样板支部”。

图1 互学互鉴、晋位争先、争创坚强堡垒“模范”支部

图2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活动
(二)赓续治水精神,创新育人格局
把大禹治水精神贯穿到学生课堂教学中,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积极打造“党建+思政”品牌,成立了“小水滴”党团先锋工作室,积极发挥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工作原则;打造了乌梁素海党建协同育人基地,在研究生培养、项目合作、科普教育等方面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制作了6个示范点建设微视频,形成了一套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

图3 党团先锋工作室成立

图4 乌梁素海党建+科研协同育人
(三)聚势党建领航,再创发展佳绩
忆治水弘扬奋斗创新深底蕴,聚合力谱写水利兴农新篇章。学院党委始终以大禹治水精神为依托,以红色党建双创成果为根基,以夯实传承发扬目标为导向,大力推动党建引领各项事业向前发展。
1.本科教学强基固本
深化“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与36家单位签订合作协议;与河海大学等高校联合建设虚拟教研室4个;新增智慧水利专业;完成专业认证持续改进年度报备工作。立项自治区教改项目1项、自治区级规划课题7项、水利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项,入选首批农业农村部“十四五”规划教材1部。获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1项。5名教师获本科教学优秀奖,1名获实验教学优秀奖,2名获教学管理先进个人,1名获优秀教师,1名获师德师风标兵,2名获先进工作者。选派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和比赛,15人次在全国水利类专业青年教师讲课竞赛、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获奖。获校级本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77篇,1名教师获校级优秀试卷奖。
2.学科建设向“新”发力
获批土木水利专业博士点。重组获批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获批全国重点实验室。水利工程、农业工程获批自治区一流拔尖培育学科。获批学科建设经费1396万元。获批博导5名、硕导7名、校企导师2名;3人获高校青年科技人才发展计划资助、3个团队获自治区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等项目资助,30万元支持9名青年教师发展,840万元支持设立5个创新团队项目。获自治区教育规划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2项。承担36项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67篇,获批专利6项,专著4部。1个工程中心和生态定位站获能力建设项目资助,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成效评价为优秀,申报备案科尔沁沙地(草原)生态水文等7个自治区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图5 全国重点实验室
3.科研与社会服务厚植优势
获批各类项目171项,总经费1.75亿元,其中:国家基金34+5项,包括重点项目6项、子课题5项,面上4项,青年6项,地区17项,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课题1项、专题4项;发表论文458篇,其中SCI、EI高水平论文255篇;获专利63项、软著50项;出版专著及教材10部,参编行业标准4项。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2项。邀请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报告31次。承办中国水论坛等学术会议3次。获批承办第十届全国水利类专业水文组青年教师讲课竞赛。参加学术交流195人次。持续开展五原乡村振兴试验站等建设工作。持续加强与国内19家高水平大学和学术机构的合作。为自治区水利等部门提供水资源配置等方面技术服务以及培训7次,服务支撑了自治区“五大任务”。

图6 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屈忠义)

图7 自治区科技进步二等奖(史海滨)

图8 学院承办第二十届中国水论坛

图9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水土工程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研讨会

图10 湖泊全链条层级防控实地调研
4.团学与招生就业笃行致远
学院获学生工作先进单位、五四红旗团委、学生军训先进单位、金马杯文艺汇演二等奖及优秀组织单位、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三等奖及优秀组织奖、大学生乡村振兴产品展销大赛一等奖及优秀组织奖等多项荣誉。主办学校桥梁结构设计大赛、承办第四届华维杯全国大学生农业水利工程及相关专业创新设计大赛等。获第八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国家级奖项35项、省级奖项23项。获“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自治区“优秀毕业生”等荣誉。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高,连续三年获就业先进单位,9位教师获就业先进个人称号。
5.高层次人才引进成果丰硕
引进优秀博士13人,其中青年拔尖人才1人、高层次人才第五类3人,以及优秀博士第一层次4人、第二层次3人,第三层次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