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内涵
沙漠治理学院渊源于1960年在原内蒙古林学院成立的全国首个沙漠治理专业,65年来始终践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初心使命。学院党建品牌“信仰闪耀 接续‘智’沙”,强化信仰感召力,以科学防沙治沙为己任,讲好新时代的“智”沙故事,传承治沙精神,全面发挥党建引领,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培养了大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
二、创建目标
整合优势资源,宣传沙漠故事,心怀师生身体力行沙漠治理与水土保持事业的信念,用红色信仰领航绿色事业。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具有示范效益的样板支部或标杆院系,提升育人质量,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影响力。
三、特色亮点
立足区位和资源优势,依托学院65年来在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对外交流服务等方面积淀下来的深厚基础,引导公众关注科学防沙治沙,普及沙漠治理与荒漠化防治知识,弘扬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奋斗精神。挖掘和凝练师生典型事迹,开展“沙漠故事会”“治沙寻常事”等系列活动。创建“党建+新媒体”融合宣传,加强主流媒体推广。开展“走出去 请进来”党支部联合共建活动,促进对外交流合作。以“行走的党课”“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等学习方式,强化师生理想信念教育,厚植治沙情怀。以“青春向党行 我是党员我先行”发挥党员先锋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丰富党建品牌内涵。

图1 郑硕团队荣获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全国赛一等奖

图2 赵杏花获2022年“担当作为好干部”称号
四、工作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强化党组织建设,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学院党委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亲自谋划部署工作,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定期组织党员干部培训,学习党的最新理论、党内法规条例、党建工作实务以及先进基层党组织典型案例,通过对标对表、自查自纠,建立整改台账,制定措施并监督落实。细化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教职工理论学习、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换届选举等流程;严格执行“三会一课”“第一议题”制度。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和实践活动,丰富学习形式,提升学习成效;规范党费收缴、使用和管理;坚持分党校运行标准,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修订发展党员工作细则。

图3 学院党委换届选举大会

图4 水保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主题党日活动
(二)发挥党建引领,推动党组织争优创先
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协同发力、一融双高,坚决杜绝“重业务轻党建”,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2024年,学院积极争取并获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自治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重大示范工程“揭榜挂帅”项目3项;水保系教师党支部入选自治区首批高校党建工作“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以及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学院“听说读写看 团结在我心”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获学校“一院一品”民族工作特色品牌活动全校第二名,学院获批学校基层党建工作创新课题立项重点项目1项,水保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获学校1+n党支部共建示范评选活动二等奖。2025年,学院党委书记带领学院师生协同相关部门拍摄原创作品《推普芬芳石榴花》获自治区民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短视频征集活动三等奖。近两年,学院二十多位教师获评校级师德师风标兵、优秀青年教师、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先进个人、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学院获得第四届自治区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先进集体、运动会体育道德风尚奖等。

图5 水保研究生第一党支部获校“1+N”支部共建活动评选二等奖
(三)举办“沙漠故事会”,多渠道宣传治沙故事
通过“沙漠故事会”,讲述学院65年栉风沐雨(1983年成立全国首个沙漠治理系。2016年成立全国首个沙漠治理学院。2023年成立全国首个“钱学森沙产业学院”)的感人故事,弘扬“三北精神”。“沙漠故事会”不仅传播一辈辈治沙人追青逐绿、智斗黄沙的事迹,还设有行业前沿科技论坛、专业就业指导等,为学子“传经送宝”,砥砺治沙初心,凝聚奋进力量。近两年来,学院师生20余人次在内蒙古卫视新闻联播、内蒙古电视台、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自治区资政报告等媒体和阵地主动发声。2025年,陈士超、彭静、杨光、赵杏花等在中国教育报发表文章《党建业务双融双促 学科专业协同提升》;赵杏花、王海兵、李龙等参与录制内蒙古电视台播出的《北疆文化·红色足迹》之《敢叫荒漠换新颜》节目。

图6 内蒙古卫士展播学院师生防沙治沙事迹《敢叫荒漠换新颜》
(四)开展特色品牌活动,推动学生党建见行见效
创新活动载体和形式,设计一批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学生喜闻乐见的党建品牌活动,如主题分享会、知识竞赛、红色经典诵读比赛、线上接力诵读、情景剧展演等,宣传党的理论知识。精准抓住“学生是活动主角”的核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让活动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与时代气息。近三年,在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中持续开展“中华民族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和“民族团结进步故事我来讲”主题分享会,引导学生们查找资料、整理文稿、现场讲述,将民族团结的种子讲在口边、埋入心里,深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
(五)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联合开展共建活动
积极对接相关单位企业、科研院所、兄弟院校,拓展产学研合作领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扩展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实习就业平台,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院科技成果转化。2023年,钱学森沙产业学院成立揭牌;2024年,钱学森沙产业学院获批自治区级现代产业学院,并举办了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承办了自治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科普宣传活动,自治区水土保持治理职工技能竞赛;2025年协办了“商务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培训班”等。学院党委发挥党建引领作用,2025年5月,学院党委组织教职工赴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指挥中心开展集体学习研讨活动,直观感受首府大数据、AI技术的应用场景,以沉浸式体验促进学习转化,形成了理论学习新范式。

图7 学院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举行合作签约仪式

图8 钱学森沙产业学院揭牌挂牌

图9 学院承办钱学森沙产业理论创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图10 校党委委员、副校长齐景伟与学院教职工赴呼和浩特市智慧城市中心开展学习活动
(六)聚力建强党建阵地,空间镌刻文化内涵
进一步完善学院党建阵地建设,打造党建墙、党建走廊、党建宣传栏、党建活动室等联动空间,打造集功能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党建综合阵地,营造浓厚的党建氛围,为师生党员提供交流和党性教育平台。筹备设计“防沙治沙科普馆”,以实体化、场景化的展陈方式,深度挖掘并生动展示学院在防沙治沙领域积淀的“智”沙文化内涵、标志性科研成果、典型人物事迹与光辉历史成就,凸显传承特色文化、彰显学科特点、凝聚精神力量、促进学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