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牌内涵
品牌名称:党建领航IT赋能高质量发展。
核心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与“五育并举”协同机制。以学院“1242”振兴行动计划为路径,不断增强师生党支部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推动学院高质量党建工作体系建设,开创“一融双高”新局面。

图1 校党委书记陈永胜到学院指导工作
二、创建目标
(一)政治引领目标:2025年度开展线上线下政治理论学习20次以上,建成坚强堡垒“模范”支部1个、坚强堡垒支部新增1个。
(二)育人实效目标:加强学风建设,以“三个提高、一个降低、一个禁止”为目标,学生参与竞赛全覆盖,年均获省级以上科技竞赛奖100项以上;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覆盖全校本科生,提高学生AI通识能力。
(三)社会服务目标:加强党支部与中小学、社区联动,年均开展志愿服务30次以上,为中小学学生和社区老年大学的老年人做好IT赋能,同时做好农大招生宣传工作。
三、特色亮点
(一)IT赋能学校优势特色学科:以“农牧林水草乳沙+信息技术”跨学科定位和“信息技术+智慧农牧业”的专业发展定位,推动IT赋能学校优势特色学科和7个智慧类专业的深度融合。为提高全校学生AI能力,申请并获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微专业,2025年开始招生。
(二)课程思政全覆盖:加强“教师发展分中心”建设,先后举办三届课程思政大赛,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2门,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专业教学,实现专业课课程思政全覆盖,2022年获自治区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

图2 课程思政与教学技能大赛
(三)双创教育体系化: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有效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专创融合,开设竞赛类课程,2024年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得省部级奖项90项、国家级奖项26项,较上一年度提高20%。

图3 第十三届挑战杯特等奖
(四)志愿服务品牌化:加强新时代文明科技志愿服务站建设,深化与内蒙古老年科技大学合作,持续建设自治区级“青银花开、智慧助老”科技志愿服务项目。年均开展科技志愿服务30次以上,惠及老年群体超1500人次,形成“党建+IT惠民”特色模式。

图4 “青银花开 智慧助老”科技志愿服务
四、工作做法及取得成效
(一)强化政治引领,夯实发展根基
1.制度化顶层设计:学院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1242”振兴行动计划为路径,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严格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制度,2024年开展中心组学习23次、教职工双周学习12次,建立钉钉云课堂定期推送学习内容,实现党员教育全覆盖。出台了《关于强化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实施意见》,工作制度化体系化持续完善。

图5 民族团结同心向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联合主题党日活动
2.堡垒支部建设:优化党支部设置,发展学生党员制度化、规范化,7个支部获评“堡垒党支部”、3个支部获评“坚强堡垒党支部”,20余名教师党员获校级以上表彰。
3.加强支部特色创建:开展“一支部一特色”创建活动,2020年、2023年获批校级基层党建创新项目各1个,学院立项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创建项目10个,加强党建与业务深入融合,创建支部特色,推动事业高质量发展。

图6 “一支部一特色”坚强堡垒“模范”支部建设汇报会
(二)推动党建融合,赋能学科发展
1.跨学科IT赋能协同创新:学院与草业学院、能源与交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开展共建党日活动,服务学校新上7个智慧专业建设,主动为乌梁素海定位站、乳品重点实验室、云畜牧平台以及燕麦栽培、动物疫病防控等10余个科研基地平台和重点科研项目提供数字化支撑。获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项、自治区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课题2项、自治区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启动支持计划1项。发表论文40余篇、软件著作权5项。

图7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座谈会
2.专业建设有成效。软件工程专业获批自治区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了工程认证自评报告;完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自评工作。
3.“自治区农牧业大数据研究与应用重点实验室”顺利通过优化重组,加强与优势学科交叉融合,发表高质量论文7篇,成果转化40万元。学院与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专委会共同承办了第四届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社会计算与社会智能交叉学科战略研讨会。
(三)深化服务创新,提升育人质效
1.学风建设有成效。出台《2024年“学风建设年”工作方案》《2025年“学风建设提升年”工作方案》,紧紧围绕“加强学风建设,培养时代新人”目标,开展一系列学风建设活动,“三个提高、一个降低、一个禁止”目标任务落实有力,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学院毕业生连续获得学校“十佳毕业生”和“十佳毕业生提名”奖,毕业生保送到复旦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知名院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学院获得“学生工作先进集体”。
2.学生科技创新有突破。累计获批3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全区第十三届“挑战杯”竞赛中荣获特等奖。参加和承办华为ICT大赛、“蓝桥杯”、iCAN、ACM、人工智能等教育部白名单竞赛,近三年累计获得省级奖项200余项、国家级奖项40余项。学生在竞赛中的参与度和获奖数量持续增长,创新实践能力不断提升。

图8 华为ICT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图9 iCAN全国总决赛三等奖
3.精准就业帮扶。制定《关于进一步推进2024届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若干措施》,召开就业工作推进会6次,编写12期就业简报,举办多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岗位数是毕业生数的两倍。领导班子带队访企拓岗30余次,开展线上线下招聘宣讲、就业指导培训等20余场,2024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同比增长8.58%,2025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力争达到85%。
4.民族班培养成效:实施“蒙汉兼通班主任+技能特训+勤工助学”计划,2024年首届民族班20人获双证,2人获自治区级竞赛奖项,1名学生获得保研资格,就业率77.2%,高于学院平均就业率。